news center新闻中心

黄袍、红袖、乌纱……中国衣裳五千年来的“高级色”

发布时间:2024-12-10浏览:

  

黄袍、红袖、乌纱……中国衣裳五千年来的“高级色”

  接下来,秦取代周,依据周得■★◆“火德”这一说法■◆■◆,运用★■★★“水克火■★◆◆◆”的原理,秦应该得★★■“水德”。而五行中水对应黑色★★,所以秦尚黑,黑成了秦的至尊色■■★■◆■。五行统合的色彩体系■◆◆■,用来解释商★★、周、秦比较贴切。

  齐桓公的性格有明显的双重特征:一方面好酒好猎好色,是典型的性情中人;另一方面又“惕而有大虑★★■■★◆”◆■★★◆,得大思路有大格局。这种感性与理性、热烈和冷静兼备的人,喜欢紫色■◆■,与现代色彩心理学理论有相通之处——紫色由红色和蓝色混合而来,兼有热烈和冷静两种感觉◆◆。

  尽管大势所趋★★★■★◆,还需要一位推手■★。历史上有一个比较短的朝代隋朝◆★◆,黄色地位的提升就是从开国皇帝隋文帝手上开始的。明清之交的思想家王夫之在《读通鉴论》中讲到,★★★★“开皇元年★◆,隋主服黄■◆◆■■◆,定黄为上服之尊,建为永制■◆★■”。树立黄色的地位,首先得隋文帝自己喜欢黄色,有两点分析仅作为参考★★◆★■◆:

  其实■■◆,中国古代的染色技术非常先进,很受外国人佩服,他们管中国染色技术叫“中国术”◆★★。一直到1834年,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,我们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印染技术。色彩也从汉代记载的50多种★★,到清朝的时候发展出700多种。只是这几百种色彩■■★,老百姓却往往无缘享用。

  中国人眼中的色彩并不是孤立的◆◆,除了不同的寓意和等级关系之外,还会在不同阶段经过哲学思想的统合★◆★★★■,形成不同的色彩体系。透过这些色彩体系■★■★◆,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典型的思维方式。

  不过,当时的紫色衣料非常昂贵★■■■◆◆,五件素服抵不上一件紫服的价格。而老百姓都赶这个时髦,生活成本大大提高,幸福指数就有所下降。所以,齐桓公很忧虑★■◆■★,向宰相管仲请教这个问题。

  所以,黄色成为皇族的专用色,必然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★★,但也可以说是大势所趋:第一,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黄帝★■■◆◆◆,从战国开始,黄老之学就被推崇,中华民族怀念和敬仰黄帝,黄帝的称号当中就有个黄字◆◆■◆■■;第二,在五行统合模式中,金木水火土,土位居中央★◆◆★,对应的黄色也位居中央◆■★,放在中央的黄色,注定是要君临四方的;第三,黄金逐渐成为货币,老百姓看见黄色,很容易想到金钱,崇尚黄色就有了追求幸福的心理倾向■■■★;第四,中国人的黑眼睛帮了黄色的忙★■◆★,深色瞳仁对明度比较高的色彩,比如黄色和红色更为敏感,传统色彩经常使用明黄大红鲜绿,也与这个因素有关★★。

  在色彩等级的大背景之下,百姓的服色当然也会有规定■■★◆。宋朝的平民百姓■★★◆,不论男女■◆,原则上只有两种颜色,皂和白■◆◆,而且穿皂色需要经过审批,可见百姓的选择空间是非常狭小的。正是因为色彩强制,老百姓才有了黔首■★◆、白丁■★◆◆、白衣这些跟服装色彩相关的别称。

  人为规定色彩的地位,并不一定与个人审美倾向吻合。历史上的春秋首霸齐桓公◆★,就曾因深爱紫服,为后世留下了一段色彩故事。

  或许是嫌唐代的品色制度太细致■★★,宋代做了一定简化◆■■■◆★:一至四品服紫,五六品服绯★◆◆★■■,七八九品服绿。这一点可以参看《大宋提刑官》《水浒传》等古装电视剧■■★★■■,里面的设计基本上符合这样的体系。

  文章开头◆■★★,刘禹锡在诗中的感叹,今天看来却有另外一番滋味。历朝历代,王侯将相、风流人物的更替是快速的,而文化的变迁却没有那么快◆■◆★◆★,这一点在服装的发展上得到了印证。从魏晋到中唐■◆◆◆■,也就是几百年时间,那些被统治者所垄断的服装色彩、面料■■■★、工艺、图案,何时才能真正为寻常百姓所享用呢?这条路很漫长,刘禹锡的感叹在那时还显得太早太早◆■★。

  管仲被后世称为“春秋第一相”,不是空有其名◆★■★★◆。听明白齐桓公的想法后,他说:如果想制止这个风气,首先得您以身作则脱下紫服;然后您再跟穿紫服的人说,■◆★■★“站远点,我讨厌紫色的气味”。齐桓公依言行事★■★■,几天下来,齐国百姓都脱去了紫服。

  其二,黄色面料温暖。查阅隋文帝的资料会发现■★,他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,且爱民如子,后人说他对百姓宽仁。宽仁的皇帝,当然希望自己的形象是温暖的★■■★■,恰好黄色就是典型的暖色■■★。王夫之说黄色■◆◆◆■“明而不炫■■■,韫而不幽■■■”,显眼但不晃眼,温暖但不暗淡,也许这正是隋文帝的心理诉求。隋文帝自己穿黄的同时■■★■★◆,并没有禁止百姓穿黄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他的确表现出了与百姓平等相融的姿态。

  唐朝推翻隋朝■■◆★,唐高祖李渊建国的时候,百废待兴,沿用隋朝的服制,也以黄色为尊。到唐朝第三位皇帝高宗年间,发生了一件奇葩事:洛阳县尉柳延穿黄衣夜行,遭到自己部下的殴打。其实这件事可能跟黄色没什么关系,但唐高宗却认定是色彩混穿造成的,于是下令禁止百姓和各级官吏再穿黄色■◆★,黄色就这样被皇族垄断了。

  中国古人对色彩运用的第一个阶段◆◆■,目前认为是红色至尊,这个现象也得到了一定的考古支持。从直观感觉上看,红色是血及火的颜色◆◆■■★◆,也被认为是太阳的颜色,具有热烈、明快■■■■、活力四射的特点。著名学者李泽厚认为◆◆■◆■,在原始社会★■◆,红色可能具有巫术礼仪的符号意义。由此可以猜想,红色至尊是与敬拜神仙相连的◆◆,现代人红色辟邪的说法也许就是这种意识的遗痕。

  其一,黄色面料便宜★◆★◆■。隋文帝杨坚★◆★,算是历史上比较节俭的皇帝之一★★■★。在隋文帝之前◆■■,各阶层皆可服黄,且以百姓为多。百姓可穿的面料■■◆,价格必定低廉。所以隋文帝喜穿黄色也许是一种经济考量,只买对的,不买贵的。

  在五行色彩当中,黑白赤黄青虽然都是正色,但地位并不完全平等。比如黄色◆■★■★◆,黄帝时代的上衣玄下裳黄★■■,说明黄色的地位比黑色低;《易经》中的坤卦说,“黄裳元吉”◆◆★,不管作多么深奥的解释,用在坤卦★■■★■,就说明地位不高。

  五色中的青色,是中国人色彩当中最麻烦的色彩。到底什么是青色呢?青花瓷的青,似乎是蓝色◆★■;青草地的青,则是绿色;而青砖的青,似乎又是灰黑色■◆。现代字典上的青字也有绿色★★、蓝色、黑色等多重含义◆★◆★◆◆,因语境而变化★■◆。色彩专业人士认为■★◆◆,青色是介于蓝绿之间的颜色◆■★◆,正如俗语“赤橙黄绿青蓝紫”的次序一样。而且按照五行中,青与木对应,所以含有一定的绿色也是很容易理解的■◆■★。

  到了周朝,阴阳五行学说逐渐成型,五行统合的色彩体系也在此时定型。要想构成五行,必须有五种颜色。所以■■,除了此前已经用过的红■◆◆★■■、黑■★★★■、黄★■■★◆、白四种之外,还引入了第五种——青色。于是,就有了如下五行对应的五色■★◆■■★:金——白■■,木——青,水——黑◆★■★■◆,火——红,土——黄★◆■★■■。

  翻开古籍◆★◆,很容易看到诸如黄袍、红袖、乌纱■■★★◆、青衫、白衣等包含色彩的词语。这一方面说明古人发达的染色技术■◆,另一方面也能隐隐看到色彩背后所传递出的等级制度和审美倾向。

  《韩非子》中讲到,齐桓公喜欢紫服★★■■■,在他的带动下全国百姓纷纷效仿,于是紫色成为齐国的时尚★★◆★◆◆。

  比如◆★■★◆,唐朝规定:三品以上官员服紫,四品深绯、五品浅绯★★■■◆、六品深绿、七品浅绿、八品深青、九品浅青。其中,绯色与朱★■■、赤、纁、绛等色,都属于红色族群。因此■◆,四五品官员晋升到三品或以上,官服就要从红色变成紫色。“红得发紫”,这个对人逐渐走向显赫地位的描述,依据的就是官服色彩的晋级过程。

  那个时代■★★★◆◆,祖先们已经掌握了复合染色的技术,五行色彩体系也隐含着三原色的原理。赤■★◆■◆◆、黄、青三色,与现代理论的颜料三原色——品红、黄■★■、青■◆★◆,已经非常接近★◆■◆。黑白赤黄青为正色,地位高;其他颜色为间色,地位低。“间色”,可以由正色复合而成。《礼记》中有■◆◆★“衣正色、裳间色”的说法。间既是介于中间之间■◆★★,也是地位卑下之贱。

  过了红色至尊的年代◆◆★,中国进入了黑白对立的阶段◆■■★★。从黄帝开始■★,上衣玄下裳黄◆■◆★◆★,于是黑色成为那个时代的至尊色。这种情况一直向下延续到夏朝结束——夏尚黑◆★◆■◆◆。

  齐国的服装,“冠带衣履天下”,引领华夏潮流。齐国商贸一直发达■■■★★,到管仲时又开放关口,成了◆■★“自由贸易区”◆★★★◆。紫色在齐国成为时尚★★◆■★■,也影响到了整个华夏地区。所以,虽然齐国百姓脱去了紫服,但其他诸侯国的达官贵人仍有能力消费。这样一来■★■★★,紫色就为整个华夏的达官贵人所独享,成为尊贵色彩★★■◆★■;也出现了很多与紫有关的词语:紫气东来■★◆★◆■、大红大紫★★■◆◆、万紫千红■★★■◆■、紫绶金印、魏紫姚黄……通俗一点说,那就是红得发紫。

  有了五行统合的五色◆★◆■★,人们对色彩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■◆。商朝的白色在五行学说当中与“金■◆★”对应,属水;当周朝推翻了商朝,从“火克金”的原理出发,周朝应该得了★◆◆★■★“火德”,而周朝确实尚红。

  齐桓公推高了紫色的地位■◆★,孔子看了却不太舒服。在《论语》中,孔子说过一句话,“恶紫之夺朱也”(《论语·阳货篇》)■◆★■★,非常反感紫色把红色的地位给抢了。孔子不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,但以他对《周礼》的推崇■◆★,当看见原本地位低微的紫色★★◆◆★◆,由于齐桓公个人原因★◆,抢了周朝尊贵的红色的地位■■◆★★◆,发自内心的愤怒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  在唐朝■◆■,黄色被皇族垄断,中国古代最为细致的官服等级制度,也是在唐朝出现的◆★。

  其实,夏与商两大势力在历史上长期并存■◆★,华夏在那一阶段■■◆★,宏观表现为黑白的对立和纠缠★◆■■■。因此,周文王站在商朝末期的时间节点上,回望黄帝尧舜禹到夏商两朝的风云变幻◆■★■◆,参照黑白阴阳的此消彼长,把二元哲学推演到极致,于是有了群经之首的《周易》。可见◆★★,黑白色彩关系在那时是与哲学思考相呼应的。

  唐代诗人刘禹锡◆◆■◆,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:朱雀桥边野草花★◆■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魏晋时期,南京染黑的技术处于领先地位,所以黑绸成为王公贵族们追求的时尚。而当时的南京乌衣巷,由于住着王导、谢安两位高官,宾客如云,再加上自家子弟出入,就成为一道黑色的风景★■。

  商部落的发祥地在东方,是日出之地。他们认为自己的先祖是太昊◆★★★■■,而昊字则表达太阳经天而行◆★★■■■。也许出于这种意识,促成了商部落对白色的崇尚。商朝推翻夏朝,也需要在文化意识上寻求对立和颠覆,所以选择与黑色相对立的白色★■★。

  然而,爱美之心人皆有之◆★◆★◆★,其结果就是不断有人尝试突破管制■★。突破、流行■◆★◆★、禁止,再突破、再流行、再禁止……社会上也会出现流行一时的颜色,比如,浅绛、浅青、褐色,甚至黑紫、红紫◆★★◆■,都曾经出现在百姓身上。当朝廷的反应没跟上的时候,也就形成了对某些色彩的默许。

  从今天的角度分析唐高宗,很可能是借题发挥。因为从隋文帝穿黄以来■★,一直都是天下人皆可穿◆★◆■◆,但尊贵之色,皇帝当然更希望自己独享。所以★★■★,柳延挨打,恰好给了他改变黄色穿着权的机会。在古代,皇权不容侵犯,遇到事情,都得是百姓让路★■◆。